長達30年的并購風潮,令各國重點鋼鐵企業不斷擴大,上海聲測管企業產能得以提升,企業無論從生產效率、生產流程,還是生產技藝、管理方式,都得到長足發展,達到一個比較穩定的地步。然而,隨著我國、印度兩大鋼鐵市場擴張逐步放緩,這種并購擴大產能的模式事實上反而開始和客觀市場需求反其道而行之。錯過鋼鐵市場的“旺季”,盲目并購以及擴大產能,可能會導致鋼材更多的虧損。
當然,相關部門的“形成3到5家全球范圍內有較強競爭力的超大型鋼鐵集團”策略亦并非絕無好處。上海聲測管企業大規模合并一方面將會有利于我國鋼鐵行業的洗牌,而另一方面則會有利于改善目前中低端企業盲目生產、高耗能生產的情況。但是并購重組問題之多,致使鋼鐵并購是不能夠依靠單純一句“要形成”,就可以做到。
不 符合市場規律的合并,勉強而生的上海聲測管企業亦往往只是流于表面,難以在生產、管理、規劃上獲得大幅提升,難以得到預期的1+1>2的效果。此外,沒有經過充分融合,運營理念大相徑庭的企業,分道揚鑣亦是意料中事。龐大的低端中上海聲測管企業小企業,亦有可能成為鋼企的運營負擔,令上海聲測管企業積重難返,難以為優秀鋼企提供輔助之余,更會分薄優秀鋼企的原本利潤。
歷史上發生的“鋼鐵危機”,是工業化**鋼鐵業結構性變化的標志。與當前中國鋼鐵業面臨危機可相比較的是,始于1974年,席卷美國和歐洲主要工業**的那場“鋼鐵危機”。危機之初,很多人也認為,這只不過鋼鐵行業的又一次周期性下跌。但是這次鋼鐵危機的劇烈程度,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在1974年到1984年的10年間,英國的鋼鐵產量下跌近60%,美國下跌近40%,西德下跌26%,法國下跌近30%。
比產量下跌更加劇烈的是就業人數的變化。英國鋼鐵業的產業工人人數在1974-84年十年間從近20萬人下降到不足7萬人,下跌65%。美國鋼鐵工人人數從超過50萬人下降到23萬人,跌幅超過一半。西德從23萬人下降到不到17萬人,法國從近16萬人下降到不到9萬人,盧森堡從2萬4千人下跌一半到1萬2千人。曾經在1870年占世界鋼產量近40%的英國鋼鐵業,1980年產量僅占世界總產量的2.7%。盡管從1980年代之后世界鋼鐵業又經歷了幾次復蘇,但是這些工業**鋼鐵業就業人數再也沒有恢復到1980年代危機前的水平。比如英國鋼鐵業工人數到2000年已不足3萬人,美國在2000年約為15萬人,東西德國合并后加起來的鋼鐵業總人數在2000年不到7萬人。曾經重要的鋼鐵生產國盧森堡,在2000年鋼鐵業從業人數僅有約4千人。
隨著中國大規?;ɑ顒拥姆啪?,特別是在環保壓力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中國鋼鐵業在今后幾年內也有可能迎來結構性的衰退。接下來的問題,就像原**冶金局局長、全國工商聯冶金商會原名譽會長趙喜子所說,“2015年,一些鋼鐵企業要想好怎么去'死’”。事實上,這不僅僅是鋼鐵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中國眾多以鋼鐵為支柱產業的鋼鐵城市需要認真準備的問題。